無限幽邃的觀看(楊子霈)

作家專輯
無限幽邃的觀看–讀張讓《剎那之眼》       楊子霈
 

在感性散文蓬勃發展、蔚為主流的台灣,進入中學課本中的現代散文多半是感性抒懷之作,中學學子們多可琅琅上口說出徐志摩的澎湃詩化、朱自清的清新真摯、琦君的溫醇憶舊、張曉風的豪放深情……等真性情作家之風格,而知性思辨、努力深掘事理或自我的散文,則較少選進高中課本裡。間或有周作人的苦澀絮語、豐子愷朱光潛予學子的智慧點撥、梁實秋幽默知性的”essay”隨筆、蔣勳張繼高的美術音樂專業論談,但以上散文多半較未深掘自我、反覆辯證、完整托出思辨的過程,而比較像是溫厚長者們對青年人的諄諄開示; 余光中楊牧則重散文的詩化與形式美,思辨的力道有時反被詩的光芒所掩蓋。因此極具深邃哲思的旅美女作家張讓,其力作《剎那之眼》在台灣現代散文中算是獨樹一幟而值得介紹給中學生的。

《剎那之眼》是張讓九本散文專著中的第四本(2000年:大田出版),也是張讓散文的顛峰菁華之作,最能體現張讓一貫深思好問又清明流動的風格,更獲得當年「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中文創作類」的大獎。其中篇章含括張讓對抽象概念的深刻思辨,如從〈孤獨出發〉、〈愛美〉、〈物的故事〉、〈生活構成〉等篇;亦有不涉沉思純以詩意表現心境的〈不安冬日〉、〈讀史〉; 也有〈回聲〉、〈再一次告別〉等對母親的悼亡文字,更有對羅蘭‧巴特、普魯斯特、辛波絲卡、哈洛‧布德基等眾多作家書籍的閱讀心得; 形式結構上更是多用手記體或分節形式書寫,造成緩急交錯的節奏變化,也更能突顯其思路的寬廣流動。

張讓散文最大的特色是思維深刻犀利,又不忘時時與情感對話,使其理性思辨充滿情感的潤澤而不顯枯乾; 而習於冷靜思考也使她避免直接傳道解惑或附和主流價值,而總能獨立思考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並誠懇托出辯證的過程。比如〈愛美〉這篇以手記體的形式反覆思辨「愛美」這一人人皆有的通病,時現精采的警句,如:

愛美始於愛自己。/愛自己始於想像自己不難看(比實際好看),而且(或者)可以藉人工手段改進。

照鏡子,看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愛美的人隨時隨地,心中都攜帶一副別人眼中的自己。

我只在陌生人身上尋找美麗,熟人我忘記長相直視內在的品質。

美麗和聰明擇一?/立即的反應是選擇聰明(我是個才智沙文主義者),退一步卻覺得應該選美麗。聰明好像不比美麗,可以不費力輕易得到所欲之物。

以上句子可見張讓並不道貌岸然一味指責人們的愛美,卻也反覆思考愛美究竟出於什麼樣的一種心態,我們在什麼樣的人身上尋找美。

我曾把此篇文章印給學生閱讀,頗獲學生好評,中學階段的孩子正是注意外型美醜的年紀,我們的消費文化和媒體中又極力宣揚纖瘦美麗性感等狹隘的審美觀。學生們閱讀此篇後,對美也開始產生自己的思考,而逐漸鬆動她們被主流價值所掌控的審美觀點,產生許多有趣深刻的想法。在這社會價值表面多元實則偏頗單一的時代,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感受的能力、不人云亦云,或許更是文學教育該努力的目標,因此介紹張讓散文給學子們,開啟他們獨立思考的動機和興趣,亦是相當不錯的。

另外在形式上,張讓也是相當重視散文文字美感、節奏與結構的作家,而且往往由形式上的經營,可見其思路上的靈活多變。《剎那之眼》中的文字精準洗練,意象濃密,不讓張愛玲,比如描繪飄雪:

無邊的雪花大片飄落,從容徐緩,甚至乘風遊走。滿天空小小頑皮的戲劇,給予視覺強烈的節日趣味。好像說人間此際,沒什麼事是大不了的。這裡隱隱有李白清風六合拂衣澹蕩的放達。

將雪花靈動翻飛的景象描繪得活靈活現,「有李白清風六合拂衣澹蕩的放達」此一比喻,又賦予雪花中國水墨畫般的意趣。又比如形容在書店裡的時間:

那個高科技金屬質地咻咻作響的時間,屬於外面的馬路。這裡時間是降落在地毯上的一簇光,你撿起來,輕輕摺好,放進口袋裡。

以金屬意象和視覺意象區分書店內外的時間,精準有趣且帶點詩的趣味。

節奏上,張讓則十分重視俯仰與緩急交錯的變化。比如〈好小的小手〉中論述理智與情感孰輕孰重,而逐漸辯證出情感最為強大迅速,但仍不應捨棄智的執著;並且許多平凡的小事與情感反而是最為直見性命的。最後一段她這樣寫:

「我再也不確定,重要的,比不重要的更重要。」辛波斯卡說。
她是對的。
爹地比我老,小箏說。
是的,謝天謝地。
媽咪,你知不知道樹是活的?而且所有活的東西有一天都會死?
是的,一點也不錯。
「水在橋下,而人在橋上。/……橋上的人現在跑起來了/跑的正是先前一模一樣的地方。」
時間需要空間,歷史不掃蕩個人。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沒有比這更平常。

面對辛波斯卡的表面平常實則深刻的警句,兒子看似純真又直指生命真實的童言,張讓皆答以簡短肯定的句子「她是對的。」「是的,謝天謝地。」「是的,一點也不錯。」意義上純真與警醒相對、節奏上長句與短句反覆錯雜排比,格外予人蕩氣迴腸的感動;最後收束到「時間需要空間,歷史不掃蕩個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沒有比這更平常。」兩個簡練有味的句子,仿如低音大提琴曲終的凌空收弦,渾厚的餘響迴盪在空中,震撼人心。

而除了以長句短句、排比來造成節奏之趣,結構上,《剎那之眼》中常不加標題純以數字地分節,其中數字只是純粹分節的符號,予人明淨中性的感覺,並將問題分割為兩個、三個、無數個層面來討論,使思考不再是體系性的,而是更為多元、深刻與流動。

比如〈從孤獨出發〉,便以數字分節,從家庭朋友的意義、特立獨行的創作者、送小箏上學的獨立審美經驗、年輕時代並未真正孤獨過、文學中的孤獨體驗、現代人的孤獨感……等不同層面,分別探討孤獨。各節之間似乎沒什麼邏輯順序上的關連,只是都從「孤獨」這一主題觸發引伸而出。

這樣的書寫方式使思考的面向更為繁複多元,多向度的挖掘也使意義更為深刻,而整體風格更有一種天馬行空的流動感。

而她自己也曾說,好的散文引領人到一個想像的空間,一種透明流動的感覺:

散文初看人人能寫,平常提筆揮就的信不便是散文?然而,是不是好散文?什麼是好散文?

文章裡的空間,我只能這樣說。好的散文,總引領我到一個想像的空間,自由馳騁。也許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或深度,也許是一片新的廣度。這樣的散文提供明晰的視野,獨特的情懷,給予世界透明流動的感覺。–〈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代序〉

而這樣的分節體裁,意義在各節之間流動碰撞,呈現一種思緒無限漫遊的狀態,或許最能表現出張讓的這種追求,也開創了嶄新的散文體式。

《剎那之眼》因此是這樣一部兼具哲思與詩意、在知性一路的散文中攀上頂峰的佳作。而張讓其後《空間流》、《急凍的瞬間》,析論時間與空間,一無冰冷僵硬的專業姿態、而極具感性與文字美感,深刻思考時空,亦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現實只是一種看的方式。」張讓在《剎那之眼》後記曾如此說道。現實看似局限人,然而現實亦可拆解改變,因現實不過是記憶、傳說、習俗、想像等形塑出的主觀認定,唯靠清明的思考去映照出其中虛妄。透過《剎那之眼》,我們看到思考原來可以如此幽邃熱情拆解世相、破除局限,剎那間透視人所未見的宇宙之道,而使心靈得以無限寬廣、八方遊弋,於是「思考」之於創作/生活的重要,便也不言可喻了。

延伸閱讀:
張讓,《空間流》,台北:大田,2001年。
張讓,《急凍的瞬間》,台北:大田,2002年。

論文參考:

篇名:張讓散文研究
作者:楊子霈
關鍵字:台灣當代散文;女性散文;知性散文;張愛玲;張讓;散文
期刊名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位論文
卷期:2004年
出版年:2004
中文摘要:張讓散文質量俱佳,開闢了台灣當代散文的一個新的路數,但並不常被論者論及,本論文期待能全面性地評論張讓出版的十本散文,期能藉由作家生平的整理、主題內涵的探討、藝術表現的分析以及文學系譜的爬梳等幾個面向的深入探討,使張讓散文的價值得到完整的評價,並且為後來的研究者奠下研究張讓散文的基礎。以下簡述本論文章節架構:第一章 緒論 本章概述研究動機,並作文獻探討,說明研究範圍及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章節架構為何。 第二章 張讓生平、寫作歷程及創作觀 本章參照訪談紀錄、報刊報導與作品本身,溯源張讓的生平及寫作經歷,並整理張讓前後對外所自述的創作觀,以作為解讀其作品的重要參照。 第三章 張讓散文的主題內涵 張讓散文的主題內涵一向多元廣泛,本章整理、歸納張讓出版的十本散文集中,一再反覆談到的幾類主題,將之分為以下六節來探討:親子沉思、生死之間、旅行書寫、社會批評、時空透視、知識對話,期能由此窺看出張讓散文的思想全貌。 第四章 張讓散文的文體特徵 張讓冷澈洗練、知性析辨的散文風格在文壇上獨樹一幟,本章從修辭、描寫和結構幾個層面,企圖透過形式分析找出其風格的成因,並歸結出其藝術表現的特色主要為: 1.洗練精準的修辭方式 2.清明、色彩飽滿的意象模式3.顯微鏡兼望遠鏡的描寫角度4.冷靜獨白、不遵時序的敘述特色5.片段、割裂的文體結構。 第五章 張讓散文的繼承與開拓 張愛玲的散文重視直觀美學,多以分寫、散寫的語錄,隨筆的語錄,隨處呈現人生的機趣和蒼涼,被譽為「流言體」,影響許多台灣女性作家的散文書寫,如李藍、三三諸人、鍾曉陽、蘇偉貞、袁瓊瓊、洪素麗、周芬伶、張讓、戴文采、蔡珠兒等人。而張讓也曾自承早期深受張愛玲影響,很花了一番力氣才走出自己的風格。故本章從張愛玲的散文系譜來剖析,第一節論述張愛玲對張讓的影響,主要為修辭鍊句方面,而非整體風格或散文結構上;第二節指出張讓的突破之處在於:1.跳脫人情世事細節的主題描繪,而轉向知性概念的書寫,在散文中展現對本質的無盡探求;2.時空主題的演繹較張愛玲更深入地探索了時空與人文的關係。第三節綜觀與張讓同輩的其他張派散文作家,發現張讓與她們一樣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受張愛玲影響,但張讓較早就有自覺從中跳脫(比如朱天文因為又受胡蘭成影響,直至今日當未脫離「胡調」、戴文采直至近作方才跳脫張愛玲); 並且張讓跳脫的幅度較大(袁瓊瓊、鍾曉陽、蘇偉貞、戴文采等仍停留在對愛情主題的反覆探討,風格上仍是感性直觀居多,而張讓已另外開拓出親子、時空等主題,且風格轉為陽剛知性了)。由張派散文的系譜整理,看到張讓在整個台灣當代散文創作界的位置在哪裡。 第六章 結論 總結以上五章,呈現與評述張讓十本散文集的總創作成績為何,並指出未來可發展的方向尚有哪些。
頁數/論文頁次:123
資料語文:繁體中文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