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名家談莫言獲獎

文壇消息
北美名家談莫言獲獎 
 

(按姓名筆劃排列) 

王鼎鈞 (散文家) 

莫言小說的風格沉實詭異。批評家說他是魔幻寫實,他的沉實得之於寫實主義,他的詭異得之於現代主義,現代主義追求荒謬變形。現代主義本來是反抗寫實主義的,魔幻寫實把他們兩者溶合了,這是創新。在中文的世界裡,莫言是佼佼者。 

莫言小說的背景是他的家鄉,山東髙密的農村,主要的角色都是農民,他寫實的功力驚人,塑造了許多特殊典型的人物,他魔幻的能力也了不起,一掃當年寫實主義小說的瑣碎呆滯,他的故事多半是痛苦的、恐怖的,但是有魅力吸引你,因為他寫得像是迷離的夢境。 

莫言說他寫的是「人」,超越身份、種族、國界,這是很髙的抱負,目前也許還沒有做到,但願他的抱負能實現。

有人說,諾貝爾獎委員會有政治動機,這個我不清楚。即使這個獎的背後有政治動機,那也得作家寫得好,也許沒有惟一最好的,總有給第一流的。這個獎決不可能僅僅為了微妙的政治意義給一個不好的作家。無論如何,我願意好作品好作家得到獎勵。(摘自美國之音訪談)

王德威 (哈佛大學教授, 文學評論家)

莫言得獎是“華文文壇眾望所歸”,他也強調了莫言作為“體制內”作家的微妙位置。今年莫言參與手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惹來非議。他說,我們無法體會中國作家的處境,相對於西方強調創作“自由”,莫言則自喻“慈悲自在”,他有自知之明也會諷刺嘲弄自己,他以和氣處世,“他找到自在的姿態生存下去,我會尊重他。”(摘自鳳凰網)

於梨華 (小說家)

莫言的《紅高粱》是我多年前看的. 看時就非常震驚, 這樣強烈的語言, 強烈的景物描寫, 這樣令人難以忘卻, 來自土地, 卻帶著獨特個性的諸多人物, 即使現在我仍能感覺當年讀的時候的專心, 深怕遺漏了一點一滴的文字表達, 人物描述, 故事演變. 看完後, 整個人竟有點虛脫的感覺.呆坐了好一陣, 才在心裡嗟嘆: 這麼 “活”的一本書, 人物是活的, 語言是活的, 景色是活的, 作者把我深深的拉進高粱地.他得今年的諾貝爾獎, 真好!

張錯 (南加州大學教授, 詩人)

莫言得獎,實至名歸,至喜至賀,至少,代表了兩種意義。第一,中國人開始從諾貝爾的魔咒醒轉過來,諾獎亦不過如此,它不過是西方另一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 的誤解(misunderstanding) 與「誤讀」(misreading) ,莫言的文學成就,只有地道飽經亂世憂患、殺戳、飢餓、貧困、苦厄的華人捧讀原文之餘,掩卷嘆息,感同身受。所以得了獎的莫言,或是未得獎的莫言,仍是中國的莫言,沒有兩樣。惟一不同的前後莫言,是他銀行戶口的數字。

第二,如此類推,莫言得獎只是世界文學某一地區被外人肯定的符徵(signifier) ,李銳、余華…..都是另一種莫言,只不過沒有被有如諾獎緊箍咒的魔咒光環箍住吧了。如此一來,倒也顯得魯迅的瀟洒,橫眉冷對千夫指之餘,他好像在說:我不配你們推薦我,你們也不配推薦我。我不需要你們肯定我,你們也不需要肯定我。

趙淑俠 (小說家)

我是看過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後,才注意到莫言這個名字,讀了他的一些著作。初步印象覺得他是個不追求甚麼主義,甚麼門派,自信力非常強的自然型態作家。而且想像力出奇的豐富,這就使他寫的那些厚敦敦的小說裡充滿了詭秘魔幻色彩。

有西方評論家說︰〔莫言的《生死疲勞》(46萬字)才寫了40多天,另一部作品只用了90天;一個德國作家一年才能寫出100頁來,莫言能在兩三個月之內寫出800頁」,中國作家「不是為了文學本身,而是為了錢而寫作。」

這個話我不同意:每個作家可以有自己的寫法,有人喜歡工筆細描,也有人鍾情於恣意潑墨,只要寫得好,怎麼寫是個人風格。莫言的語彙是中國文字的語彙,他小說中的人物對話是中國人的句子,沒有故弄玄虛的艱澀字眼。他〔下筆如有神〕,滔滔不絕,如江河奔流,不顯山,不露水的,寫出了窮苦大眾的生活,表達了深層的人文關懷。自有一番氣勢。

莫言用非常樸實的文字,寫出了非常深厚的中華文化。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我認為十分公平。

趙淑敏 (教授, 作家)

莫言的作品我接觸的不多。他的作品常常讀來沈重而心痛,不忍卒讀。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如此,《檀香刑》更如此。

拍成電影的《紅高粱》,惟因在鄉土語言的使用已熟透,在情景與情節方面細筆描繪、深切經營,甚有張力,甚至到煽情的境地,所以最適合改編電影。

到《檀香刑》筆觸不再有雕琢的痕跡,圓熟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完全甩開現代文學敘述的束縛,回歸古典通俗的筆法,描寫細膩,內容驚悚,對人性的剖解,尤其中國民性方面的解析無情而大膽, 是一部成功地以大歷史為背景的創作。只是對所謂的「暴力美學」的藝術,看不到美處,只是呈現嗜血者的殘暴與人性中的不仁。

《蛙》一書用了象徵的手法,經營了一些意象,結構以四封信為引子,牽引出四段敘述,加上一齣話劇,看似鬆散,但在隨性中勾結了過去與現在,反映了歷史與現實。除了作者的所見所聞也有個人的經驗,讓人承認莫言的創作動力之一確實是飢餓,如小時候吃煤的故事。亦讓人從中瞭解「一胎化」政策與執行,更深層的意義,透出人道的關懷與作家的悲憫。或者這才是因這部小說頒給他諾獎的緣故。 

趙俊邁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長)

莫言獲獎有三方面的意義,首先,提高了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壇上的關注度,是對中國文學藝術的肯定,中國文化的代表不僅有孔子、莊子和道教。此獎來之不易,得獎的根源是由於中國的文化底蘊,是中國文學藝術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莫言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次,莫言的文學作品承載的是地區的風土人情。任何獲獎作品書寫的內容,與作家生長的土壤息息相關,中國文化的根在本土。第三,拓寬了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寬廣度。兩岸三地的文字工作者,有著共同的責任和目標,前景更加明確,不可以像以前一樣妄自菲薄。 

莫言的作品非常傳統,文字非常鄉土,表現出來的感情和社會結構,吸引了評委會的眼球。文字的美在於要體現出真善美,體現出一顆心。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我們追求的高度應該是道德,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所在。(摘自中新社) 

叢甦 (小說家) 

莫言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貨真價實的, 作為一位嚴肅的中國本土作家,與眾多的通俗文學作家不同,不是為了銷路而寫作,是為寫作而寫作。莫言文字樸實無華,但力度千軍萬馬,早期代表作《紅高梁》裡的農民能在最艱辛貧困的逆境中,與天地鬥爭,與敵人奮抗,仍能挺直腰桿子做人,其實是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堅韌脊梁。 (摘自中新社 10/11/2012)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