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者林肯 “Lincoln” (傅裴湘)

影評
有為者林肯 “Lincoln                       傅裴湘
 
 

 史匹伯格(Steven A. Spielberg)竭盡心力,拍出一部感人的史詩 -“林肯”。共襄盛舉的人才很多,編劇,攝影,燈光,美術,音樂,服裝,配音… 每樣都秀出卓越之技巧 。故事根據古德溫女士 (Doris Keams Goodwin) 的原著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這部電影的編劇 庫席那 (Tony Kushner) 很了不起,他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的材料,研究美國第十六屆總統的生平,然後交集林肯在世最後四個月的事蹟。林肯生平最突顯的成就就是致力解放黑奴,特別是在1865年1月,國家眾議院屢經辯論波折,終於通過了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訂案。 

氣勢如虹的史詩 

有幾幕戲互相映照,拱出一串雄偉悲壯淒滄之氣象:

開戲初階,先後有兩對黑白軍曹,與全民領袖對話,林肯背或側對鏡頭聆聽,關心並且回答他們的委屈以及期望。右邊那名年輕非裔大兵躊躇滿志,朗誦林肯傳世的蓋茨堡演講詞,摘取民有,民治,民享之名句。他大步踏離現場,腳蹤留下那個世紀的印記。

 眾院辯論勝利,影響內戰結果,隨後有兩段皆與戰役有關,首先展現沈重的馬步,林肯跨坐其中之一,緩緩騎過戰後沙場,一場殊死奪勝之役(維基尼亞州彼得斯堡,Petersburg,Virginia),留下死屍遍野。馬隊拖曳,泥濘路繞過斷腿殘肢,總像走不到終點。林肯陷入沈思,面容肅穆。感歎古來征戰幾人回?

另一歷史環節,發生在阿波馬托克斯法院 (Appomattox Courthouse) 廣場,北軍統帥格蘭特 (Grant) 接受南軍李將軍 (General Lee) 投降。北軍侍衛廊前脫帽,表示尊重對方;李將軍坐騎後退幾步,屈從認輸,轉身返鄉。勞民傷財的重擔總算告終。 

銀幕恍如重彩著色在厚實質細的帆布上,用深墨作背景。光線從後頭,或牆窗射進來,人的臉暈著光,衣著也都是寒濃色系。此片略掉被刺的聳動細節 - 1865年4月14日當晚,林肯跟部下開會至一半,管家提醒他,該陪林肯太太到福特

劇院看戲了!林肯問聲,“糟糕!我惹麻煩了嗎?”管家送上手套,等總統離開後,察覺手套遺漏椅上,本想追過去,臨時又改變主意,臉部欲言又止,頓了一下。不詳的預兆籠罩室內,一代英才從此不返。史詩悲劇般的剪貼,凝聚在觀眾的腦海裡。 

近觀畢竟是個凡人 

林肯縱擁雄才大略,但是編劇還是將他回歸人間,作名凡夫俗子。愛爾蘭演員丹尼爾. 戴. 路易斯 (Daniel Day-Lewis),已經與林肯合為一體。他的身材頎長,臉頰瘦削,眼窩深陷,高鼻樑,絡腮鬍,大手大腳,根本是如假包換的本尊。路易斯只要演好萊塢的影片,一定去掉母語口音。他模仿林肯的高尖嗓音。佝僂著肩胛骨,四方的背部更加平板,厚皮鞋走路微顯顛簸,弓形足不全貼緊地面。可是這個有名的醜男子,因為內在馴良像鴿子,所以氣質高貴典雅,平易近人。 

他會輕手輕腳,走進起居室,親吻熟睡中的幼子 (Tad Lincoln,Gulliver McGrath

 飾),在他身旁躺下,小兒子惺忪中微醒,爬到老爸身上,林肯作馬給兒子騎,然後再伸直軀幹,背兒子回臥房睡覺。另一個兒子洛伯特 (Robert T. Lincoln,Joseph Gordon-Levitt 飾) 在哈佛念書,不欲享受特權,執意從軍,與堅持護子的父親發生衝突,林肯捨不得兒子也去送命。軍醫所門口,兒子臨了心軟,不要進去慰問傷兵。辯爭中,老爸甩了兒子一個耳光。不論如何,洛伯特仍然在良心驅使下,離開父母和學校,投筆從戎。 

林肯並非聖人,為了洛伯特的安全,他還是利用權位,保薦兒子作格蘭特將軍的副官,不必直接上前線。這項安排,依舊使本來就精神衰弱的林肯太太 (Mary Todd Lincoln,Sally Field,莎麗 費爾德 飾) 極端抓狂。他們幾年前才死了長子,她覺得為母失職,內疚很深。這場戲把林肯的家庭真相,攤在觀眾眼前。林肯

告訴太太,他喪子的苦楚並不比她少,思念起來,徹底痛心撕肺;但這也激勵他轉力去改變歷史。費爾德好演技一如以往,她揪緊的內在,神經質的反應,痙攣跪倒的肢體,博人同情。 

林肯胸襟坦蕩,常常心血來潮,講個小典故或笑話,跟平民庶子聊天。還親自去拜訪手下,聽建議,給意見。看著他屢次與閣員圍方桌開會,是一種精神教育。那些智囊團策士,各個計劃周密,分析富邏輯,都屬同輩精英。只要林肯 一開口,整個智庫就停下來,眼神專注,欽佩得口服心服。林肯未知會他們,直接遣派親信,到南方和談的舉動,令他們很氣憤。惱得林肯大聲嚇阻部屬的埋怨,猛敲桌子,以食指一個一個地命令他們,盡快協助他,達成通過修訂案的任務。 

他的策略

因為要廢除奴隸制度,造成國土南北割據。修訂案是林肯的首要之務,然則當時連他自己的閣員,也認為先停戰,再在國會辯論投票,才算圓熟的步驟。所有的難題治絲益棼。林肯固然痛惜幾十萬人陣亡,另外更擔心如果戰勝以後,軍民不再理會黑奴的平權,一些已經恢復自由身的黑人,可能又被拋棄,變回下等人。劇本明寫他借用迂迴手段,以奇巧克服攔阻。事後證實他的先見之明是正確的:因為先通過了第十三條修正案,南方聯盟戰敗後知難而退,分裂的國家重新復合,黑奴也獲得自由。 

根據程序,參院已經通過法案,才於眾院進行討論。他的好些妙計,的確靈巧如蛇:瞞過部下,他的激進派共和黨 (Radical Republican Party),也是積極主張廢奴的朋友布萊爾 (Francis Preston Blair, Hal Holbrook 飾),代表林肯,靠早年的人脈,暗地遠赴南方地盤,去進行和平談判。林肯的小兒子也經常在布萊爾家中作客。 

林肯一方面宅心仁厚,一方面洞悉別人的短處。他雇了三個平民,負責遊說的工作。這三個人物,有些像京劇裡的小花臉,其中尤以司培得演的比爾波 (W. N. Bilbo,James Spader 飾) 最是滑稽。三個角色費盡心機,使出渾身解數,威脅利誘兼施,影響民主黨裡的跛腳鴨倒戈,投共和黨一票。那些民主黨眾議員,正擔心任期快結束,馬上會餓肚皮了。遊說小組或曉以大義,或應許將來送張飯票,或換鈔票買通。 

正式投票的一刻,反對派突然耍心機,抗議林肯正跟南方派來的代表密談,他們打算延期舉行表決。這招對有幾分把握的共和黨誠然不利,沒想到林肯不認帳,簽字否決了他們的提議。唱票結束,民主黨總數果然少於共和黨,美國民權從此進化向前。 

辯論現場 

現今美國政壇的兩極化,可說與當年不相上下。只是林肯時期的辯論,至少在電影裡比較君子:

- 某名民代站起來發言,另一邊會喝倒彩,發噓聲,可是不會中途打斷別人的言論,阻止對方的思路。林肯眾所週知是個辯論高手,他曾活用獨立宣言,來鞏固黑人的權利。眾議院裡支持他的盟友,基本上觀念一致。不過以今日標準批判,十九世紀的政客頑固透了

 - 男女平等當笑話講;已還原自由的黑人,只能在閣樓旁聽。許多女人還有黑人熱切地坐席,等待出頭天。

 昭然若揭,正反兩邊的歧見極大,反方皆不談專門利己,奴隸的經濟效益,反而煞有介事地挑戰, “即使人人平等,你怎麼能說上帝造的黑人,跟白人男子一樣聰明?”聽得人刺耳難受。如果那時一些民主黨代表不倒向正方,不知十三修正案何時才得通過?幸虧林肯事先各個擊破,贊成派才能折衝樽俎。議會裡那些反對派的“叛徒”,不但震驚了自己人,事後還加入激進的另一邊,慶功同唱凱歌。 

群英會

本片每個很會抓戲的配角,都讓人看得屏氣專心。從片片綠葉搶鏡頭,也看出史匹伯格延攬人才的本領。林肯在政治舞台上,幸運的有很多豪傑,搭配他達成理想。他最倚靠的左右手 -史沃得 (William Seward, David Strathaim 大衛 司崔山 飾) ,擔任國務卿一職。史沃得從小就認定蓄奴是一種錯誤,他其實是藉著幫助

林肯,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電影裡,他總是忠心耿耿,陪著總統日理萬機。司崔山本人的氣度,就像個理性的知識分子,非常恰如其分。 

另一個演任何角色都很融入的藝人,是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演的眾議員史提文斯 (Thaddeus Stevens) 。瓊斯靠化裝術,還拄支拐杖,徹底變了身形。史提文斯當時主張的第一步,就是百分百認同黑白平等;但是林肯勸他辯論時小不忍,則亂大謀。史提文斯有些忍氣吞聲,結果卻功德圓滿。還有段意想不到的情節:史提文斯回家更衣上床,枕邊情侶竟是他的黑人女管家。此則八卦無從追證,可能政敵散播謠言,扭曲他一心一意釋奴的動機。正確立場來講,愛裡不分膚色,著實不必大驚小怪。

正方有個領袖,帶頭大呼小叫,為盟友加油,那就是阿緒理 (James Ashley,David Costabile 飾)。在那時期也是個大人物,屬於少數腦筋開明的白人,片子裡氣場十足。反方的啦啦隊隊長是眾議員伍德 (Fernando Wood, Lee Pace 飾) ,是個不服輸的傢伙。做過紐約市市長,他有意讓紐約市獨立,並且繼續跟南方作棉花交易。他在議會裡聲勢浩大,相當自以為義。

有個現象很有趣,並且百年不變:常聽選民抱怨民代,批評他們能力太差,無法保障本身的既得利益;不過觀察林肯時代的民選官員,也不怎麼樣,站台面的中庸之才很普遍。那些眾議員有人承認自己有偏見,就是看不起黑人;有人優柔寡斷;有人貪心膽小。難怪他們最後黔驢技窮,沒辦法逆轉局面。對照電影裡的造型,與記錄中的本尊面相,幾乎可以亂真。這部片子下的功夫非常可靠。 

有一些研究歷史的專家挑剔本片,指出部分枝節不合史實。比方剛啓幕那一節:漫天戰火燻煙,黑人士兵往見林肯後,擇句背誦蓋茨堡演講,時間順序被顛倒了,也就是說林肯被戰爭打得焦頭爛額,撰寫講稿是戰後才完成的。考據家也提到,影片演出林肯發表不朽名言的一幕,林肯居然由兜袋掏出皺抹抹的信封,背後是草擬的堂堂講稿,太率性了吧?劇組辯說,那也是按照傳言拍的,誰知符不符合真相? 

整體說來,此片也有造神之嫌,到底瑕並不掩瑜,史匹伯格工作團隊的超級貢獻,還是叫人佩服!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