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樂與美國女生(江嵐)

報導文學
“寓教於樂”與“美國女生” 江嵐  
 

故事發生的十九世紀初,美國的版圖還沒有今天的這麼大。座落在安大略湖南邊,美國紐約上州的塞克茲港(Sackets Harbor)還是一個被原始森林環繞的偏遠邊境小鎮。當地造船主的女兒卡若琳∙阿伯特(Caroline Abbott)和她的父母、外婆臨湖而居,每天每天,她眼中看到的景色,是一望無際的大湖上,大大小小的船隻風帆高張,往來不絕。

這些船隻中有些會停靠在塞克茲港,裝上小麥、豬肉等農副產品和皮貨運往美國各地及歐洲,返航時不僅帶回來鍋碗瓢盆、地毯布匹等日常用品,也帶回來紐約、費城等大都市的訊息,有時甚至還能運回來一架大大的鋼琴。卡若琳很為父親驕傲,因為他造出來的新船又高又大又結實。她最喜歡跟著父親一起為新船揚帆試航,夢想著長大了要當一名女船長。

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打破了塞克茲港的寧靜,也攪亂了卡若琳的正常生活。她的父親被英軍擄走,她必須幫著母親和祖母打理造船廠的生意,維持家計,同時不斷打聽父親的下落,伺機營救……

American doll-250作為2012的年度“美國女生”(American Girl),這個故事裡善良、勇敢的小女主角卡若琳,並非活生生的小姑娘,而是一個大洋娃娃。“美國女生”是個洋娃娃的品牌,每年推出以一個或兩個娃娃為核心的玩具和書籍系列,僅僅是單個娃娃的售價就在一百五十美金以上,比普通玩具娃娃貴出數倍,相關的衣物、傢俱、書籍等等配件也都價格不菲。因為每個“美國女生”娃娃都有名有姓、有來歷、有故事,更重要的是,她們必定代表著美國歷史上某個特定的重要時期或者重要事件。這些娃娃所附帶的訊息量、知識量之大,令那些尋常玩具店裡的“芭比”娃娃妝扮得再華麗再精美,也無法望其項背。

卡若琳的形象與經歷,是為了紀念“英美戰爭”爆發兩百周年而設計的。今天的美國小女生們或許對兩百年前發生過什麼懵然不知,可一旦她們將卡若琳抱在手上,通過她的故事,很快就會對當時的生活環境、生存方式、社會情況、英美戰爭的起因和大致經過,有了生動的、形象的、近距離的瞭解。

某次我家老二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到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美國女生”總店扮家家,給其中一個孩子過生日。這些小女生們每人至少抱著一個“美國女生”年度娃娃:艾迪(Addy Walker)是南北戰爭時期的南方黑姑娘、卡雅(Kaya)是印第安部落的小公主、約瑟芬(Josefina Montoya)的家庭是新墨西哥移民、莫莉 (Molly) 和她的小夥伴生活在二戰期間……抱著這些娃娃,八、九歲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小麻雀一般嘰嘰喳喳。她們講各自娃娃的家庭、經歷,她們彼此交換娃娃的衣物用品,她們分頭扮演娃娃故事裡的角色做遊戲……這個過程,與其說是孩子們在扮家家,不如說是她們在以她們稚氣的方式演繹美國歷史。而“美國女生”總店在尺土寸金的曼哈頓中城,居然用整整一個樓層佈置出每個年度娃娃的“家居環境”展示:那時候的自然環境、那時候的社區、那時候的房子、那時候的床、那時候的玩具、那時候的交通工具……那種氛圍,與其說是個洋娃娃專賣店,不如說是個小巧活潑的美國民俗風情陳列館。

每一次進到這家店裡,每一次旁觀孩子們玩“美國女生”娃娃,都令為人師的我震撼。震撼於這個玩具品牌的經營理念,有這樣深刻長遠的眼光,有這樣大智慧的立足點。書本上冗長的文字介紹,變成了這一個個洋娃娃的切身經歷;歷史課堂上枯燥的學習內容,變成了孩子們遊戲的素材。

所謂“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絕不僅僅是一個教學法的術語,也不單單只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這是一種整個社會對教育,對培養下一代的共識與共同實踐。然後,那些乏味的、遙遠的、抽象的知識,就在孩子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成為育化他們優秀綜合人文素質的基礎養分。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