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華的〈友誼〉(林以亮)

評論
於梨華的〈友誼〉                           林以亮  
 
    於梨華的〈友誼〉是一篇中篇小說,內容仍然是一個普通的三角戀愛故事,可是表現的方法比較上獨特而新穎,值得細讀、分析和研究。

  〈友誼〉雖然是中篇,在我個人看來,卻是一個濃縮的長篇。作者大可採取一部廿四史從頭說起的寫法,先寫顧彥與汪懷耿在臺北的學校生活,軍中生活,加上別的同事,例如黑炭和老朱等人物;然後接下去寫顧彥的出國,汪懷耿的寂寞,汪懷耿如何認識孫依莼,二人感情的發展過程;汪懷耿的出國,孫依莼的出國以及三人中間的微妙關係,孫依莼的移情別戀;顧彥的退讓,孫依莼迫得先與汪懷耿結婚,顧彥和孫依莼終於不克自制而相愛,汪懷耿的失望和報復,最後的結局。這只是一個骨幹,可是學校生活,軍中生活,孫依莼如何向汪懷耿解釋她和顧彥相愛的情形,顧彥與孫依莼的生活狀況,在原作中都沒有提到或故意避而不提,由讀者自己在想像中加以補充。這些讀者一定樂於知道。可是這樣平舖直敘的寫法,很可能使〈友誼〉成為一冊二十五萬字到三十萬字的長篇通俗小說,而且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因為題材正好投年青人的所好。同時這樣寫法,無論在內容上或技巧上,未必能比〈變〉和〈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有更進一步的表現。作者不此之圖,而採取目前的寫作方式,表示出作者有割捨一部份媚俗的題材和另闢蹊徑的決心和勇氣。 

    作者沒有拿「友誼」寫成長篇,可是如果拿〈友誼〉的三萬四千字濃縮為一個七千字左右的短篇也同樣吃力不討好。最富於戲劇性的一剎那當然是顧彥和孫依莼終於發現彼此相愛的一刻,如果以這一刻為中心而為一個短篇小說,無論作者怎樣加入回憶、補白,總缺乏感情上的根據和基礎,難以令讀者信服。〈友誼〉之終於採取目前的方式,可能是出於作者的直覺加上深思熟慮的結果。

   〈友誼〉共分四節,每一節都用二位主角的姓名為標題,現在就照這四節的先後次序加以討論。

1.  顧彥與汪懷耿

    一開始,我們見到顧彥駕駛一輛借來的汽車,正在走向甘迺迪機場的公路上,接汪懷耿從臺北飛來美國。公路上很擠,他看到左邊與他平排的汽車上的一個美國人,不知不覺地猜想到他所過的家庭生活,後來甚至進一步想到他夫婦間的性生活。這種「自由聯想」的寫法在現代小說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可是在〈友誼〉中卻是唯一凸出而明顯的現代寫法。如果進一步分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段「自由聯想」是必要的,因為沒有這一段描寫,我們無從知道顧彥精神上的苦悶和在肉體上迫切需要一個異性的慰藉。這種苦悶當然也可以由顧彥和汪懷耿見面之後在對話中表達出來,可是力量就會大為削弱了。 

    在車中,他回憶起他和汪懷耿在臺北的家。到了機場之後,在車上休息時,又回想到他和汪懷耿同受軍訓,同在報館做事,二人先後來美的往事。吃了熱狗,在瞭望臺等候汪懷耿時,他又想到做好了飯菜,卻忘了煮飯,因此想起他追求女朋友時忘帶皮夾的冒失事件,汪懷耿並且替他起了一個外號:「一失先生」。這短短的一段含有三個回憶,這種手法在現代小說中極常見,最近並且流行到電影中:flash-back——連「溶入」都不用,直接用「切入」的手法,使時空的錯覺消失而打成一片。這些回憶的目的在交代二人深厚的友誼,尤其是顧彥對汪懷耿的情誼,如果取消,就無從顯出下文顧彥的矛盾和進退兩難。 

    接機之後,汪懷耿在車中看夜紐約的景致,二人談起他們的同學:「黑炭」。這一段初看時好像是閒文,其實很重要,因為黑炭的家在第三節時成為最戲劇性情節發生時的背景。到了公寓,先介紹公寓,二人談天,不免敘敘舊和談談將來,酒酣飯飽之餘,終於談到汪懷耽的女朋友:孫依莼,因為汪懷耿始終沒有在信中提過她。這一節就在這裡結束。 

    這一節主要是在交代人物的關係和故事的地點和背景,在情感和故事上沒有什麼發展可言。同時在場景的變動上比較給人一個跳動和突冗(jerky)的感覺。可是作者主要的目的是在反映顧彥的心情,而顧彥正處於一個心理非常緊張的狀態,所以這一節的寫法正好反映出男主角的心情。從這一角度來看,技巧恰好配合內容。 

2.  汪懷耿與孫依莼 

    從第一節轉到第二節,作者用的是電影中常見的:提到一個人名字,然後「切入」到那個人的剪輯法。事實上,這一節的事發生在第一節之前,所以是「倒敘」。本節中的人物除了男女主角之外,還有老朱夫婦——不可缺的配角。除了孫依莼的父母之外,其餘的人物都沒有出場,例如孫依莼的同事,外國上司,汪懷耿因氣不過孫依莼而去尋的舞女都只是順筆一提,所以非常集中。

    本節完全是在敘事,描寫汪與孫二人結識的經過,感情上的發展和消折,最後終於由於汪的去美國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結局。 

    在描寫過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孫依莼的可愛! 「孫依莼卻朝他看看,抿嘴笑了。她那張孩氣的團團臉,笑起來,兩腮鼓出來,眉梢彎著,十分討人歡喜。……她看起來很纖細窈窕,擁在懷裡,身子很豐柔軟,比較實際上胖得多。」 關於孫依莼的描寫可以說在此最詳細,以後就著墨無多。孫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嗲」,下面兩段描寫簡潔而傳神:

  「第二天依莼打電話到他辦公室。『你好意思嗎,把人家不當朋友看待?有這麼大喜事,都不讓人家沾一點喜氣。』 ……她可是從來沒有說過這樣令他窩心的話。……」

    這是另一段: 「你這個人真是!人家什麼地方對你不起了?又是怨,又是嗲,又是體貼。這種口氣他以前從沒聽到過,簡直有點支持不住。」

   就這樣幾筆勾勒,孫依莼給人以溫柔和純女性的感覺。她的「兩腮」和「嗲」以後仍常出現,像電影中的特寫一樣,卻發生了作用。 

  值得注意的第二點,是汪懷耿的個性的軟弱。汪懷耿之愛孫依莼,這點不成問題,可是他之決心去美國完全基於出一口氣「氣」她。而孫依莼雖然喜歡他,卻對他沒有愛情,後來因為他去成了美國,感情上才有了藉口。所以朱太太問她:

 「依莼,如果懷耿不出國,你會和他好起來嗎?」

 「我本來就很喜歡他,你也曉得的。」

 「但並沒有打算嫁他,是不是?」

  依莼沉吟半晌。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汪與孫之間的愛情的基礎並不堅固,因此產生了後來的變故。到最後,在汪出國之前,二人曾到大貝湖和日月潭去旅行,孫依莼願意把身體給他,汪懷耽反而克制了自己。我們一方面可以說汪是個好人,同時也可以說汪太軟弱。如果汪當時佔有了孫依莼的身體,那麼以後的變化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 

   本節採取的是平舖直敘的方法,感情上仍有一波三折,可是讀起來卻有一氣呵成的感覺。結尾時,二人不停的在談顧彥,因此孫依莼非但認識了顧彥,而且在心理上產生了對顧彥倚賴的感覺。結尾這一段在初讀時好像覺得是多餘的,刪除掉也沒有關係,到讀完全文後才會發現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心理上的倚賴性,孫依莼一看到顧彥就愛上了他,就會令讀者覺得孫是個水性楊花的女性,大大減弱了她的可愛,因此也會連帶影響到顧和汪的品格。很明顯的,這是作者慘談經營的結果。 

3.  孫依莼與顧彥 

    從第二節轉到第三節,作者採用的仍是上面所用的電影中從人名「切入」到人的剪輯手法。本節的標題雖然是「孫依莼與顧彥」,汪懷耿卻時常出現,並且有兩段單獨描寫他和孫在一起:二人在路上談論顧彥,二人同到汪打工的荷花亭。可是在這一節中,汪卻是個不發生作用的人物,因為本節主要對象是孫和顧二人中間的感情,由暗流而澎漲,而氾濫,而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事實上,顧彥在接孫依莼飛機時,第一眼見到她的「烏亮的眼珠」,就有點「發呆」。然後坐在車中時,「依莼的頭髮有時拂過顧彥的胳膊」。吃完飯之後,顧彥推說去做功課,結果在路上就想起依莼,到圖書館坐了三小時,卻到門口去了十二次。回家之後,顧彥發現碗都洗好了,就查問是誰洗的: 

  「我。」她把手抵在胸口上,一臉得意的笑,團團臉全是孩子氣。……

  「你的規矩倒是立得快!」顧彥對懷耿說,「人家剛到,你做得出。」

   懷耿忽然大笑起來,兩人都瞪著他看,不懂。

 「你們兩人語氣完全一樣,不同的是:你說的人家是指依莼,她說的人家都是指她自己。有意思!」 

    這一段話很重要。因為汪懷耿得意的發現了兩人的相同點,自以為他們僅是語氣一樣,而實際上二人「心有靈犀一點通」,問題是顧彥早已覺察到,孫依莼對顧有好感而不自知而已,因為接下去孫在和汪單獨在一起時,勸汪要對他好一點。 

    第二天他們一同去自由神像,先到中國城打個轉。顧彥對他們講中國城,大發其牢騷,這一段議論雖然可以幫助瞭解顧彥的為人,可是和整個故事的關係不大。接下去他們到了自由神像,顧彥一個人有一段感想:自由神像象徵法國與美國的友誼,國與國之間不可能有友誼的存在,那麼人與人之間呢?作者此地在點題,可是給人一個點得太早,太明的感覺。這兩段似乎可以簡化。

    然後底下最重要的發展是顧彥為孫依莼找到職業。起先是失望,顧彥安慰她,請她去吃冰淇淋,她破涕為笑:

  「腮上還有淚痕,而兩腮已笑圓了。她的孩子氣,使他真想把她擁在懷中……」 

 「腮」值得注意。第三天顧彥跑去報告孫依莼找到事的好消息: 

 「依莼高興得蹦跳了好幾下,抱住顧彥的胳膊,…… 她的興奮感染了他,他拍拍她的肩頭。……她的手一直沒有放開過他胳膊。」 

    這是兩人不自覺地身體上發生接觸,可是作者不嫌重覆地點明了三次,因為從此以後二人中間的感情堤防已經出現了決口,洪水氾濫隨時可以發生。此地不妨舉一個例:在電影《羅馬假期》中,公主與新聞記者同把手指伸入石像中,新聞記者告訴公主如果說謊,石像就會把說謊者的手指咬掉。等到二人把手伸出來時,新聞記者故意把手藏入袖中,假裝手指已被咬掉,公主本身隱瞞身分,不免心虛,嚇得大叫一聲,用雙臂摟抱新聞記者。這是他們第一次身體上的接觸,雖然二人心中早已互萌愛意,到後來二人與追蹤者打架、跳入水中逃遁,然後摟吻,就顯得一點也不牽強了。「友誼」的寫法符合同一原則,逐使二人的感情發展顯得自然,並不是因為孫依莼感激顧彥為她找到職業而以身相報,那就太「骨頭輕」了。 

    在此之後,顧孫二人回到顧的公寓,孫依莼不肯打電話給汪懷耿,倒是「顧彥吞嚥了幾下口水,掙扎著把話機拿起來。」然後三人到黑炭家裡去,顧彥先不肯去,這是故意在迴避孫依莼。依莼一定要他去,顧彥問:「為什麼一定要我去?」 

  「她微仰起頭。她的圓眼睛,圓臉,圓下巴全清淅的呈現在他眼前,毫無抗拒任何舉動的意念。但是他沒有動。『因為我……們不願把你一人扔在這裡。』 「我……們」這說法代表了孫依莼的真感情! 

    然後二人去了黑炭家,汪懷耿沒有一同去,因為說好了第二天再陪依莼孫去的。他們二人到了黑炭家後,由黑炭陪他們到郊外鸚哥湖去。黑炭因為家中有事先走一步,只剩下他們二人。

  「你應該跟黑炭回去的。」他說,裝著點菸,不看她臉。

  「為什麼?」 他不敢答,她也沒有膽子再問。兩人並排沿湖走。她披在肩上的湖色毛衣的空袖,老是拂到他,他可以與她離得開些,但是他沒有。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二人中間的關係,一步緊一步,可是雙方都拚命自制,設法避免再進一步的發展。在黑炭家晚飯的時候,二人已到了心靈互通的境界:

  「雖然顧彥和依莼都不說話,他們心裡起伏的矛盾:興奮與懼怕,快樂與悲哀,猶疑與期待的掙扎,卻似巨浪一樣的淹沒了週圍的聲音。他們耳朵聽著別人說話,但眼睛只看見對方一個人。」

     這一段無須任何解釋。然後顧彥在打沙蟹輸了之後,到外面去透透氣。 

   「開了門,像逃似的跑到自己的車上。

    車門一開,依莼坐在裡面。…… 剛轉頭,雙手已把他擁入懷中;他第一次看見她就想做的一個舉動。」 

    不可避免的終於來臨了。初看時,讀者會覺得出乎意外;依莼怎麼會坐在車裡?一定要把本節細讀之後才會發現是這合情合理的而又是必然的結果。可是作者在前面故弄狡獪,佈了疑陣:

  「四周一看,不見依莼及女主人,樓下電視室卻有女人細聲說話的聲音。」 

    令讀者引起依莼在電視室裡的錯覺,逐使後來的意外產生奇峰突出的感覺。 

    本節純粹描寫顧彥和孫依莼二人感情的發展,由暗而明,由自制而奔放,一步緊似一步,壓得使人透不過氣來,終於達到高潮!同第二節一樣,本節寫法集中,可是沒有那麼輕鬆,給人一個「沉」的感覺:沉重,沉悶和深沉。

 4.  顧彥與汪懷耿 

    本節的標題與第一節一樣,以顧彥與汪懷耿開始,以顧彥與汪懷耿作結,因為題目是「友誼」,可是在第一節中,二人的友誼是完整的,到了最後一節,二人的友誼卻破裂了。

    還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在本節中,顧彥與汪懷耿二人在一起的時候只有兩處,其餘不是描寫顧與孫,汪與孫,就是描寫顧一人或汪一人,可是孫早已身和心均有所屬,對故事的發展產生了什麼作用,主題仍是顧與汪二人之間的關係和衝突。 

    一開始時,汪懷耿在荷花亭與一位客人吵起來,主要原因還是他覺得孫依莼「對他不如剛來那麼熱。」後來他帶了酒到孫的住處去,發現孫不在,酒快喝完時,孫才回來,「看見他,怔在門邊,滿臉飛紅」。汪猜出是顧彥陪她去的,她也承認,汪發現孫的頭髮上全是菸味,可是他笨得不知道一加一等於二。 

    然後汪向孫提議暑假結婚,孫不肯,給汪逼急了,只說等一等。汪以為孫另有或正在找更好的戶頭。回家之後,汪將經過告訴顧,顧問他究竟愛不愛她?汪的回答是:

  「毛病就出在這裡,隨便她怎麼虛榮,我都沒辦法……出國來,其實也是為了她。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搞的?」 

    根據這一句話,再經過一陣內心的掙扎,顧彥決定退讓並答允汪:「你不要煩,我去勸勸他。」

    汪入睡之後,顧一人出去散步,先走到依莼的住處,整幢房子都黑了,然後一路走,一路怨造物對他不公平。回家之後就給依莼寫了封長信。作者並沒有透露信的內容。

    結果孫起先還是不答應,後來終於應承和汪結婚:而最後的一句話卻是:「你回去吧,我心裡難受死了!」這句話汪不懂,顧彥卻是懂的。第二天上課時,覺得天昏地黑,只好回家去睡覺,醒回來時,發現依莼壓在他的身上: 「八個星期,又長又熱又悶又叫人乾渴的夏天,這時兩人才找到泉源。」 

    他們起來後也不開燈,「顧彥對著懷耿的空,依莼對著窗」。懷耿的空是一個極好的電影特寫:「空鏡頭」。顧彥想去對懷耿說明,依莼不肯,認為這是她份內的事。

    可是顧仍然一人到處亂走,並且在公園中預習如何對汪解釋。結果汪根本當晚沒有回家,過一天打電話到荷花亭,說是不在,本人再趕到荷花亭去,明明在,也回說他不在。

    汪在顧離開之後,出來大喝其酒,後來又到酒吧去,越想越不是滋味。這一切都算了,可是他忍受不了這種被愚弄的侮辱。他自己雖然避開他們,可是時常在晚上去窺察:

  「兩人似乎都瘦了,但是兩人都是在一種看不到別人的境界。」

    這才使他忍無可忍,寫了封信到移民局去告密:說顧彥以學生的身分做工。就是這樣,這封信還是喝了好幾杯酒之後才一咬牙丟進信筒裡去的。

    本節的結尾是汪偶然碰見孫依莼。孫依莼輕描淡寫的告訴他:顧彥有一信封郵票要交給他,因為顧說他是集郵票的。汪兩次想問顧的情況,都給孫支吾開了。這篇中篇就在一個沒有結局的情況下結束。

    本節的寫法因場景的跳動而顯得突冗(jerky),與第二和第三兩節不同,比較上接近第一節,可是汪與顧二人的心情都非常緊張而充滿矛盾,所以比第一節還要沉重。

 後語

    仔細讀完〈友誼〉之後,有幾點值得一提: 

 1. 冷嘲(irony)——小說的題目就是極大的嘲弄。友誼?在那裡?最要好的朋友竟然決裂了?整篇的精神也富於冷嘲,這也是現代文學特徵之一。

 2. 宿命論(fatalism)——作者的想法令人覺得人在造物主的決定之下逃不掉那不可避免的命運。儘管顧彥想盡方法自制、逃避,到最後還是和孫依莼相愛。如果顧彥比汪懷耿漂亮、有錢、有地位,那倒也罷了,偏偏又都不是。這不是命運,是什麼? 

 3. 譬喻(metaphor)——作者運用譬喻很成功,現在隨便舉幾個例: 

 一、  第一節——「萬回克快道上的車,像吸鐵石中串連著的釘子,一根啣接一根,停頓比移動時多。」這非要在大廈的屋頂或天空中才會觀察得到,真是鮮明生動而貼節。

 二、  第二節——過去懷耿累次向她暗示,她只好伴作不解。現在懷耿要出國好似暗室裡開了一扇門,看見光亮與路線了。」這比較俗氣,但相當自然,使讀者不覺得是譬喻。

 三、  第三節——「(電話)接通之後,好像忽然打開了窗戶把過多的熱氣放掉似的,兩人都自然得多。」這裡的作用和前面一例很相近。 

 四、  第四節——「沿草地上一排粉白的山茱臾,小花猶如凝止的蝴蝶,千萬隻,停在春天悄靜懶散的午後。」這裡是在純寫景,允許作者賣弄一下,寫出這樣一個富於裝飾性的譬喻。

    譬喻是一個好作家的試金石之一,以上所舉的例子只不過想證明作者如何注意譬喻的運用。 

    讀完〈友誼〉之後的一個總印象是:結構非常謹嚴,伏線,前後的呼應,該明說與避而不說的都按照一個整體計劃實行。在某一點上說來,友誼極像室內音樂的鋼琴三重奏:孫依莼像鋼琴,因為可以和任何樂器配合;汪懷耿像小提琴,輕而活潑;顧彥則像大提琴,厚而深沉。 

    我們還可以拿這譬喻推遠一步:友誼的四節正像一首〈奏鳴曲〉的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速的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慢速的浪漫曲式(Romance)

    第三樂章——中速的小步舞曲(Minuet)

    第四樂章——急速的奏鳴曲式或輪旋曲式(Rondo) 

    這個標準的奏鳴曲形式,用來形容〈友誼〉真是最合適也沒有了,連每一樂章的情調和節拍都相符合。 

    這首「友誼」奏鳴曲一共有三個主要旋律(Melody):顧與汪的友誼;汪與孫的愛情;孫與顧的愛情。三者來回反覆出現,當然有時是變調。同時,因為作者的冷嘲,這首奏鳴曲與其說是長調,不如說是短調,可是它是如此之動聽,以致曲終之後,仍舊餘音嫋嫋不絕。 

(選自《秋山又幾重》,允晨文化, 台北, 2010)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