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認真的遊戲人間(元嵊)

品讀北美

施叔青認真的遊戲人間

元嵊

施叔青22013年9月28日,達城華人活動中心大廳擠滿了超過百名慕名而來的文友,聆聽施叔青演講〈認真的遊戲人間〉。主辦的北德州文友社首先播放一段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的記錄片,與施叔青同時獲獎的皆為不同領域的菁英:建築師李祖原、畫家劉國松、音樂才子李泰祥等,是一項至高的榮譽。她在得獎感言中談到寫作的心路歷程,從原鄉清朝的縮影鹿港出發,寫到日據時期有「後山日先照」之稱的花蓮,深深沉醉於創作的樂趣。

文友社海報施叔青認為一個作家憑藉想像力,將人物從虛空中召喚出來,讓他們重返歷史的現場,還原重現昔時的風貌,從無到有,創造的過程令人心眩神迷,文字語言的魅力盡在其中,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她的歷史小說比史學家對同一時代的撰述更能感動人心,貼近歷史的真實,展現了未曾為史學家所發現的生命力,更生動傳神的代表那個社會。

施叔青的演講除了談寫作技巧、作家應關懷人類外,更鼓勵現場大部份上了年紀的銀髮族,在人生有限的時間裡,多留給自己一些空間,多認識自己,培養更多的興趣,生活得有滋有味,並提出了風趣且幽默的 “十顆心”為箴言:靜心、好奇心、信心、虛心、用心、恆心、賞心、必勝心之可無、感恩之心,至於第十顆心為何?她詼諧地答道:「跟大伙交心」,引發滿堂的轟笑。

施叔青,台灣彰化人,家住鹿港。她出道甚早,處女作《壁虎》寫成於寂寞的十七歲年代而震驚文壇,完全吻合她所崇拜的張愛玲之名言:「成名要趁早」。當年台灣文壇正狂飆現代主義的流風,她一起步就踏在新潮派文學的跑道上,在那個風氣保守、政治上白色恐怖氣息籠罩的年代,勇於拋開倫常的桎梏、世俗的眼光及女性慣有的矜持寫出不倫的戀哥情節,頗受文壇前輩陳映真、白先勇的激賞與提攜。

1978年她隨服務於銀行界的美裔先生(中文名施中和)從台灣遷往香港定居,憑藉著自身傲人的履歷找到一份令人欽羡的工作:香港藝術中心亞洲節目部主任,發揮長才,對寫作生涯頗有助益。香港遂繼台灣、曼哈頓後成為她第三個窩居的島嶼。作家是難與政治絕緣的,蟄居香港時,她關懷台灣美麗島事件中的落難志士,也近在咫尺地感同身受六四天安門事件給香港島民帶來的衝擊,一心想為香江百年滄桑造像的火苗逐漸燃燒茁長,矢志完成為港人留史的使命。

1994年,香港回歸中國政權前,她暫別香港,沒有空手離開,而是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為最後殖民地浮世繪的系列「香港的故事」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維多利亞俱樂部》等,更挾著三部花費了八年精施叔青3s力,1997年如期完成於台灣的《香港三部曲》,相當清楚地定義了一位台灣女性眼裡的香港史觀。

施叔青小說中大量的情欲書寫,讓人質疑是一種“女性主義”作祟,過往大部由男作家操刀的情愛篇一向被認為是天經地義之事,只是男人甚少能夠精確勾勒女人的肢體感受,特別是女性軀體的柔軟素描及詭譎心理之相互呼應,施常以三言二語淋漓道盡一切的筆功令人激賞。更重要的是女主人翁們屢遭男性遺棄及不平等待遇,進而產生一種對男性深度的怨懟,一旦從男人軀體下翻身後紛紛揭竿起義,各以獨特方式來自衛,爭平權及自由,作者喜以說教的方式在小說結尾讓故事中的女子爭取到或多或少的“女權”。《香港三部曲》獲得亞洲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一,也成為她日後書寫《台灣三部曲》的暖身之作。

稱施叔青為“女性主義”者可能並不為過,此種觀念基礎建立於當今的社會賦予男性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返台後的她,據言受到陳芳明的鼓舞,嘗試以女性角度書寫大河小說,過往這類歷史鉅著均以男作家為主流,想淌渾濁不清河水的她甚至對〈歷史〉的英譯(History) 而非(Herstory)耿耿於懷,且不惜去掉本名施「淑」卿中女性化的三點水而成為今日較為中性的名字叔青,她認為作家應為中性,不分男女,女性作家的代號常讓她感到不爽,在她心底男性能做的她也可以,甚至專挑男性的活兒來幹,這跟她成長的家庭背景應有絕對關係,一心欲與男性平起平“作“,不單是情欲方面的書寫,更雌心勃勃地寫起歷史的大河小說。有趣的是一位文學評論家曾提出女性作家其實並非弱勢者的看法:“性別不是創作的障礙,當女作家擁有較好的創作環境,又能從狹礙的性別主義中突圍出來的時候,她將獲得全範圍的創作視角,而自由地運用多種話語。”

自港返台定居六年後,施叔青全家又搬回曼哈頓,埋首於史詩鉅著《台灣三部曲》。回想那段自我閉關在異國書房,終日與發黃的舊照片、文獻史籍為伍,以母語書寫舊史的心境,與窗外大都會的擎天廣廈、五光十色的街景及各色的人種徜徉,反差何其大!殷勤創作《台灣三部曲》的十年寒窗裡,她不接電話,很少參加社交活動,清晨醒來就鑽進書房埋頭苦寫,甚少與先生對話,唯恐影響是日的寫作心緒,她坦言美籍先生是提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伴侶,可以如此體諒妻子。她的作品幾乎部部獲得肯定,並於2008年獲得第十二届國家文藝獎,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活脫脫的獲獎專業戶。她同時被譽為二十世紀六〇年代台灣從現代主義出發的女性作家中,歷經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及後殖民主義等新思潮的洗禮,走得最久、最遠、成就鉅大的作家,她的創作技巧、文字藝術、情欲書寫以及歷史想像成功地構成她文學生涯的重要部分,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受到亞洲與世界文壇的矚目。

遊博物館 2

9/27日 施叔青 (中) 與作者王國元(筆名元嵊)(右), 北德州文友社社長陳玉琳合影於達拉斯克羅亞洲藝術館(Crow Collection Of Asian Art) 大門前。

施叔青興趣廣泛,喜好繪畫,自幼愛在紙上塗鴉,當年婚後隨先生返美定居百老滙第五街上的一棟高級公寓,從窗牖眺望,赫然發現由美國當代最出色,設計理念獨領風騷,最有遠見的建築師富蘭克•羅伊•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這棟標榜融合建築物與畫作成為美麗的協奏曲之建築,居然座落於對街上,館內一年四季展示的各種不同畫派的作品開闊了她的眼界,讓她驚艷的是整座由橢圓錐形的傾斜混凝土牆朝著紐約天際層層疊疊的造型,搭配以不斷迴旋上升的弧梯以銜接不同層次的展示空間及公共空間,她欽羨地觸摸白色的灰泥館牆,滋生一種比純觀賞畫作更為實體的感受,開始對建築設計的多元性產生一些臆想,基本上建築設計的理念與文學的創作方式近乎雷同,皆由一些理性或非理性的不同元素拼構的組合,建築師掌握整體建築室內外不同空間的存蕪與作家塑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同出一轍,如果有來生,她願意選擇建築師作為專業。在同樣以男性建築師為主流的建築界裡,她對榮獲2003年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出身伊拉克的英裔女建築師薩哈•哈蒂(Zaha Hadid)特別青睞,2011年出席廣州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時,她念念不忘想參觀哈蒂于廣州市珠江河畔所設計的音樂廳,該廳的新銳幾何設計造型已成為中國十大新現代建築標竿之一。

寫完《台灣三部曲》後,她頓感身心交瘁而宣告封筆,目前專心寄情於丹青畫室中。回首前半生,寫作曾是她生命中最主要的志業,用情至深,不斷要求超越自我,企圖挑戰更高的藝術峰巒,已然完成畢生最大的使命『女性作家不能夠在大河小說的園地缺席』。兩個三部曲的經營,耗盡前後二十年的生命,從四十歲進入六十歲,從黑髮到白髮,她為香港與台灣立史付出的辛勞難以成言,她的寫作藝術地位將屹立無移,封筆之作《三世人》的書寫背景緣起日據時期,止符於“二二八事件”的年代,明顯地意猶未盡之憾,禮佛的她將之歸為隨緣,重新執筆再續前緣許是她個人的夙願,卻無既定的時間表,目前的休耕是要走更長遠的路,且讓粉絲們拭目以待。

後記

這是施叔青第一次來達拉斯,除了演講外,文友社特地依照她對建築、繪畫及歷史的愛好安排參觀甘迺迪總統遇刺的〈六樓博物館〉、中國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邁爾遜交響音樂廳〉、義大利建築師瑞州‧皮雅諾設計的〈納許塑雕博物館〉、英國建築師設計諾曼‧霍施特的〈史畢爾斯歌劇院〉、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大都會博物館〉、美國建築師路易斯•康設計的〈金貝爾博物館〉、西班牙建築師聖蒂牙哥‧卡拉察瓦建築師設計的〈崔尼堤河鋼索大橋〉及自1978年起連演十四年之久的晚檔連續劇〈達拉斯〉(Dallas)拍攝的外景地點〈南叉牧莊〉(SouthFork Ranch)等。陪伴參觀的文友們無不為她在美術史與雕塑史的博學多識所折服,她能如數家珍地道出每幅畫作及雕塑品的作者生平、畫派、藝史典故及潮流,聽她娓娓道來,除了長人見識外,對一位全方位的作家多方面充實自已的敬業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者簡介

元嵊   本名王國元,台灣省雲林縣人,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多倫多大學建築碩士,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建築碩士,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博士,曾任北德州文友社社長。著有《一個選擇遺忘的城市》、《夢裡不知身是客•賽珍珠》、《蝴蝶夫人•普契尼》、《南京中山陵的建築師•呂彥直》、《詩來汶萊》、《在春雨綿綿中寫詩合集》、《在炎炎夏日中寫詩合集》、短篇小說《一點紅》、 中篇小說《上海•1990》、《瑪丁尼茲家族的故事》、《老債友天堂重逢記》、《刺甘案五十週年回思》記實小說。

(本文為施叔青最新報導,11/5/2013與中華副刊同步刊出, 請看中華閱讀網)

 

Leave a Reply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Current month ye@r day *